• 回到顶部
  • 0574-87816977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陈亚珠:深怀报国心 感念家乡情

江厦智库    专访    陈亚珠:深怀报国心 感念家乡情

人物档案:

陈亚珠 1936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电压技术专家、生物医学工程专家

 
  • 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

  •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 2011年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19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 2022年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她是电力系统领域中高电技术的专家,早期在过电压防雷保护、高电压设备绝缘设计、静电场数值计算等领域成绩卓著,成果被推广应用,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她还是医工交叉先驱者,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无创伤医疗器械的开拓者之一。20 世纪80年代初,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液电冲击波体外肾结石粉破机”,临床疗效达到 98% 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治疗患者达数百万,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她又是医学超声治疗领域的开拓者。她和团队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设备,并创制了和医学影像设备结合的诊治一体化大型医疗设备“碗波刀”和“超波刀”,成功实施肿瘤、神经系统、妇科等疾病的临床无创伤性治疗,研究成果已获临床准入或正在临床试验之中,应用前景广阔。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

60余年来,她始终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科教并举,立德树人,悉心培育大批优秀硕博研究生,活跃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领域和创业平台,引领健康产业的发展。

她在科研生涯中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一生经历诠释了科学家胸怀祖国和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

她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倾心对事业的关注和对学生们的关心,并且与家乡联系密切,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

 

 
热爱家乡 厚植爱国情怀
 

 

“宁波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涌现了很多名人巨匠,他们是我的榜样,我为家乡人才辈出而骄傲,也为我是一个宁波人而自豪。宁波人的秉性是勤奋、简朴、善良、诚信,十多年在家乡的成长,让我获得了家乡人的许多品质。我一生坚持的做人品格,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陈亚珠在《科学人生——甬籍院士口述实录(第一辑)》一书中曾说。

1936年,陈亚珠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五乡镇,后又迁往下王村,在农村长大的她,记忆里当初的家乡虽然很穷,但生活过得简单又平凡,十分宁静,家人、邻里都很和善。

陈亚珠8岁时,她的父亲因病去世,因为有她和妈妈、哥哥、两个弟弟的彼此疼爱,这种爱治愈创伤,催人奋进。在乡村的小学堂里,她用心读完了小学,使她受到了启蒙教育,打开了求知的窗户。

1950年,陈亚珠小学毕业。在家境非常窘迫的情况下,她的母亲还是坚持把她送到城里读中学,从乡下小学跨到了宁波市区,进入了宁波市第三中学。在这期间她刻苦学习,悟出了“勤能补拙”的道理,学习成绩在全班领先,但是由于过度节俭,患上了罕见的重病,在家人想方设法寻医问药的情况下,使她的病情转危为安。因病休学的半年里,她不甘落后,努力自学,复学后,又迎头赶上,如期毕业。

 

1950—1953年,陈亚珠在宁波三中读完了初中,当时正好是抗美援朝时期,陈亚珠认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那时接受的,爱国情怀也是在那时形成的。陈亚珠曾说,“宁波的老师们爱国爱家乡,当时给我们上时事政治课,讲到保家卫国是那么慷慨激昂,很多年轻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军。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亲身感受到了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爱国热情,目睹了他们踊跃报名上前线,放弃小家,为了国家勇于牺牲自我,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举动,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常和年轻人说,我的人生观是在初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的信念也是在初中形成的。”

 

 
自强不息 笃行实干报国
 

 

在宁波三中毕业之后,陈亚珠随哥哥来到上海,报考并进入了上海市三女中。在市三女中优良的校风和良师的带领下,她逐渐斩获佳绩。她一直非常感恩市三女中的鼓励式教育和对人格塑造与素质培养的重视。这段求学时光对她而言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

 

从上海市三女中高中毕业后,陈亚珠被推荐考上了留苏预备生,由于中苏关系变化,她被重新分配到国内高校继续求学。1957年陈亚珠幸运地被上海交大电机系录取。之后,陈亚珠扎根交大学习、工作,从学生到毕业留校执教,一路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再到教授。  

陈亚珠早期从事的是高电压技术研究。解决了多雷地区配电变压器的防雷问题、环氧浇注干式变压器的绝缘问题、220千伏屋内配电装置的电气绝缘距离问题以及高电压设备绝缘结构的电磁场数值计算等。1983年,陈亚珠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并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1985年,经过专家鉴定和水利电力部批准,陈亚珠团队的研究成果被写入了电力部高电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该规程当时应用于华东地区石洞口电厂等工程,还曾获得国家教委的奖励。陈亚珠在高压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20多年,1985年晋升副教授,1988 年晋升教授。

1984年开始,陈亚珠无意中走了一条全新的路,进入了另外一个学科交叉的新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机缘主要在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当时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处在两难境地,一方面财力达不到从国外引进新的设备和系统,另一方面自己制造高端电力设备也不那么容易。

上世纪80年代,肾结石是我国的一种多发病,每20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上肾结石。当时主要靠创伤大、恢复慢、成本高的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唯一可以不开刀解决问题的就是使用德国进口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但120万美元的价格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47岁的陈亚珠和她的导师便有了研发“中国人自己的碎石机”的念头。

体外碎石技术需要融合多门学科,在大多数人看来,两个高电压技术专家要想搞出这种设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不被看好,陈亚珠和导师遭遇了科研中的第一个难题--缺钱。为筹集资金,师徒两人四处奔走,真可谓是“跑断腿,磨破嘴”。他们穷且益坚的精神最终感动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争取到了40万元的低息贷款。

资金问题解决后,陈亚珠与导师便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他们夜以继日、分秒必争,经过数以千计的技术攻关、数以万计的工程实验及动物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在历经20个月的日夜奋战后,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宣告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开创了我国无创治疗技术新时代。这台机器的性能媲美进口设备,价格却只要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有了这台机器,病人终于可以免受挨刀之苦,许多患者康复后送来感谢信和锦旗,让陈亚珠内心充满自豪和喜悦。

1988年,肾结石体外碎石机入选《中国十年建设图册》,“液电冲击波体外粉碎肾结石技术”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体外肾结石粉碎机的推广应用”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0多年来,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市场销售额达数亿元,治愈近千万患者,在该领域打破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都依赖进口的状况,开创了我国无创伤性医疗领域。

“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契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召唤。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也体会到,人总是要有那么一点精神和梦想。走自主创新之路充满着艰辛与磨炼,甚至要牺牲自我。”陈亚珠在回忆中说。

九十年代初,以色列研制出治疗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射频治疗仪。前列腺增生是男性常见疾病,射频治疗利用低频电磁波作用于增生组织,使组织内因传导电流引起介质损耗产生热量,从而使蛋白质凝固失去活性,达到治疗目的。然而以色列的进口设备价格要25万美元,相当昂贵。陈亚珠在了解了治疗仪的工作原理后,又萌发了自己研制,为国家节省外汇的想法。

1992年,陈亚珠用自己科研结余的钱,自己立项,自力更生,一年不到,成果出来了。旁人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实际上她进入了一个完全不懂的领域,先前搞肾结石体外碎石机运用的原理与这个射频仪大不相同。仪器里功放设备怎么做得又小又好,射频头怎么设计,温度怎么测量,软件如何设计……许多关键的技术问题都要从头学起。陈亚珠一点一点边学边干。除了她和学生组成的研发团队,她还调动家人组建“亲友支援团”。当时她的儿子已经在上海工业大学念书,暑假期间,陈亚珠让儿子帮着一起设计电路、做调试,跟着她一起搞起了科研。陈亚珠的先生是一家机械厂的厂长,她就调动先生的力量,帮她做机器的外壳。同年九、十月份,“前列腺增生射频热疗仪”研制成功的新闻登上了报纸。

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的典型症状之一,晚上总是有小便的感觉,但是小便排不出来。治疗仪在中山医院做了临床试验,病人的术后反应普遍良好——尿通了。消息传开后,很多医院找上门来跟陈亚珠订货。

陈亚珠先后研制了四代热疗仪,并在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全国44家医院得到应用,两年内完成近万例临床应用,效果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替代了以色列等国家的产品进口。技术成果通过了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上海市高教局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1993年获第二届上海市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就这样,陈亚珠的名字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成为响亮的存在。1996年,59岁的她因在大型医疗器械研究方面杰出的开创性成果,高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当选院士后,陈亚珠感到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她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是,要做一个不负国家和人民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选了院士,就理所当然要为医药卫生工程作出贡献,她下定决心要继续为国家研制高端医疗器械。

 

 
为国分忧 登上超声无创治疗新高峰
 

 

“我国有13亿人口,主要医疗设备都依赖进口,即使除开国家的巨额支出不说,万一国际环境变化,发达国家对我们限制出口怎么办?届时,中国的医疗事业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怀着强烈的为国家分忧解难的使命感,陈亚珠院士带领团队向发展高端医疗设备的方向迈出了坚毅的脚步。

陈亚珠院士在花甲之年再出发,带领团队研究用超声波手段治疗肿瘤。她直面挑战,在国内率先提出新型相控型多模式聚焦超声,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翻开新的一页。

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主要依靠开刀、放疗和化疗等手段,患者要承受巨大痛苦。陈亚珠院士敏锐地洞察到基于物理技术的肿瘤治疗装备研发高潮即将到来,抢占中国高端医疗市场的又一场风暴正在逼近。1998年,她领衔组建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倡导“绿色治疗”理念,研发精准无创治疗技术,又一次忘我地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

 

2000年,陈亚珠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肿瘤无创治疗”技术思路,即在体外通过多阵元相控阵列将超声波聚焦到体内,实现肿瘤部位高温消融。该技术既可形成单焦点聚焦模式,也可形成多焦点适形分布模式。借助电子扫描和声速可控手段,绕过骨骼等屏障,到达肿瘤部位,对癌细胞实现单焦点、双焦点,甚至多点“瞄准”,从而对特定治疗区域进行均匀加热,在癌细胞处形成消融区。配合化学药物或热敏脂质体药物,有望使全身化疗转化为局部化疗,降低化疗副作用。该治疗方法具有无创性、非侵入性、无副作用、康复较快等优点,引起生物医学工程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陈亚珠创建上海 Med-X重大疾病物理治疗和检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2013年,第13届国际治疗超声大会在上海交大举办,大会由国际治疗超声学会(ISTU)和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联合举办,陈亚珠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并做主题报告。

在一个国际前沿的新领域,每一步开创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陈亚珠院士却斗志昂扬,带领团队边干边学,反复试验论证。在陈亚珠的字典里,几乎没有周末这个词,没有做完事她会一直挂心。年逾花甲的她,又身患多种疾病,却几乎每天都去位于上海交大徐家汇校区的办公室工作。亲人和朋友都担心她。儿子说,“妈妈,现在不是您拼搏的时候了,是我们拼搏的时候了”。朋友们也说,“这个年纪,该多注意身体了”。陈亚珠院士却回答说,“身为院士,工作就是我的责任。”

在陈亚珠院士的带领下,团队师生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攻关,她和团队研发出以“磁波刀”(MRI-PHIFU)和“超波刀”(USg-PHIFU)为代表的新一代相控多模式聚焦超声无创治疗系列产品,解决了超声治疗中的精准定位、无损测温、实时疗效评估、手术可视化、电磁兼容等国际难题。

陈亚珠院士带领团队用又一个20年的焚膏继晷,为世界肿瘤无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开辟了新道路,引领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打通了集科学研究、教学、医疗临床、产业基地等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技术创新通道,率先实践了医工结合、医工交叉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在她的支持下,她亲自培养的近二十名博士、硕士组成双创团队,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多模式相控超声精准无创治疗技术推向临床,实现产业化,造福广大患者,为全国民族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善若水 耄耋之年为家乡鼓劲支撑
 

 

陈亚珠院士在上海交大任教60多年,培养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0多位博士后,40多位博士,100多位硕士。她科技贡献卓著,桃李遍及天下,却一直过着自奉极简的生活。她不喜欢说自己,而总把她的成绩归功于好的时代和机遇,归功于她的老师和关爱帮助过自己的人,归功于她的团队和年轻人。她常说,“我们做科研要尽量自力更生,少花钱,多做事,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虽久居上海,但陈亚珠院士与家乡联系密切,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

2011年9月,陈亚珠院士的团队与余姚企业鑫高益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并合作共建省级研发中心。期间,每隔一段时间,陈亚珠院士就会赶赴企业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关注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项目指导,组织召开磁共振新技术讲座等等,院士工作站如同一块功率强劲的“磁铁”,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和富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汇集于此,相关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也向建站企业集聚。集企业、高校和院士专家之力开发出磁共振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子宫肌瘤治疗系统的软硬件,并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1.5T可旋转无液氦磁共振成像设备。

2016年5月,在陈亚珠院士的牵线下,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管委会与上海交大生物医疗工程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致力于产、学、研、用生态合作。

2020年12月,陈亚珠院士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向母校宁波三中捐赠20万元人民币,作为学生奖学金。这笔奖学金,来自陈亚珠院士荣获的“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奖金。

 

2022年11月30日,陈亚珠院士专程考察“科创·她未来”宁波市巾帼科技创新赋能平台,其间她写下自己特别钟情的“上善若水”四字,赞美宁波科创女性,为女性科技创新加油。

2023年4月19日,宁波市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暨宁波市中医院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圆满举行。宁波市中医院聘任陈亚珠院士为该院名誉顾问。

陈亚珠院士一直感恩于家乡宁波培养的好品格,使其攀登科学高峰之路充满力量。她爱国爱乡、崇尚科学、自立自强、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将一直不断激励青年一代勇往直前,开拓创新。

 

(本文转自阿拉天下宁波帮公众号)

往期推荐

2024’ 智库咨询报告会| 魏玉祺:思想力——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发展方略

2024’ 智库咨询报告会|王晓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上)

2024’ 智库咨询报告会|王晓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下)

 

 

2024年7月3日 14: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