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0574-87816977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智库简报 | 解读专精特新“十大重点产业链”

江厦智库    研究    智库简报 | 解读专精特新“十大重点产业链”

秉承“科学、开放、智慧、实证”的科研原则,江厦智库充分发挥民间智库资源优势,集聚300多位专家,5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0多家投融资机构,以“咨询+资本”、“企业合伙人+专家合伙人”双重模式,致力于建设思想转化、科技转化为导向,有竞争力、有价值的战略思想库。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专精特新”概念于2011年7月由工信部首次提出,随后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也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根据《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并着力突破工业“四基”发展瓶颈(“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

《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于2015年5月18日发布,作为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制造强国的蓝图,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宁波已基本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等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光学电子领域,车载镜头、手机摄像模组、手机光学镜头产量分别居全球第一、全球第二、国内第一。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从半导体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等完整产业链,建成了国内唯一量产化的自主可控高压模拟及射频集成电路特种工艺生产线,ArF光刻胶产品成为国内第一款通过产品验证的国产ArF光刻胶。

力争到2025年,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全国领先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地;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3.5%,新产品产值超过2500亿元。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浙江省高度重视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在统筹谋划、集群建设、企业培育、创新引领等多点共同发力,数控机床产业规模逐年壮大、产业链持续优化提升、优势企业不断涌现,2020年,全省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总产值1884亿元,同比增长20.5%。浙江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联盟由宁波海天精工联合浙江大学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着眼解决全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数控机床产业链核心技术发展水平。

2020年,宁波智能装备规上企业达1100家,实现规上产值1270亿元,同比增长5.4%。初步形成了以机器人、成套智能设备、数控机床、伺服电机、精密轴承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1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7家,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0家。历年累计培育成功国内首台(套)产品34个,省内首台(套)产品214个。

 

航空航天装备

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宁波正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了航空航天领域高端产能的汇聚,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航空航天产业经济圈的重要一极。北仑区率先把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列为产业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将集全区之力,“四位一体”打造航空航天技术中心、科研院所、教育机构、产业基地。中国第5个航天发射中心落地宁波,总投资20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120亿元。该项目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

在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上,宇航员呼吸用气以及火箭发射的必备零部件都是“宁波制造”,两项精密设备的主角均为宁波市航天关键基础件领域的明星企业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增压混气系统主要是给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气,生产的特燃系统加注球阀和调控配气台是火箭加注必需的重要设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2020年,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1674亿元,其中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产值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0.5%,示范区内省级以上海洋研发平台达到15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20家,海洋生态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象山、奉化等示范区临海区域集聚发展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89家,2020年海工装备及船舶工业产值115亿元,超过规划目标30%以上。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宁波力争到2025年底,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达6500亿元;新增国际首台(套)产品5个左右,国内首台(套)产品50个左右;培育千亿级高端装备龙头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以上。其中部署鄞州区依托现代电车小镇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浙江大丰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丰轨交与同济大学、中国中车研究所等高校及专业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材料方面,研究以铝镁合金、碳纤维、芳纶蜂窝、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以达到轨道车辆配套轻质化的要求。在工艺方面,该公司不断探索蜂窝钎焊等焊接技术,以满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对防震、降噪、陶瓷涂装的要求。2020年,该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超1000万元,约占营业收入的8%,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目前,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过去五年,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宁波增幅达到58%和140%。目前宁波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中,有五分之一的规上企业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赛道——电池、电控、电机领域。在电池领域,宁波除了专门为极氪提供电池包的威睿电池工厂外,甬商总会会员单位均胜电子是大众在中国区电池管理系统的独家供应商,敏实集团铝电池盒产品已获得大众、宝马、戴姆勒、本田等全球整车厂订单;在电机领域,菲仕电机正在建设年产5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和动力总成项目,达产后产品将覆盖北汽新能源乘用车5至7款高端系列车型;在电器控制领域,拓普深耕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将驾乘舱空调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控热管理系统三大模块整合,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特别是冬季及寒区的电池快速衰减问题,批量供应特斯拉全系车型。

 

电力装备

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2020年,全国电源新增装机容量19087万千瓦,其中水电1323万千瓦、风电716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合计装机占比约70%,成为我国电力增长主力。

 

农机装备

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这几年,宁波出台特色产业、高性能农机购置市级财政补贴新政策,成功推动热风炉、牧场空气综合治理设备、单轨运输机等成熟农机具进入国补品目,鼓励各区县(市)实施“首台套”(对引进填补当地空白的农业机械装备进行专门补贴)政策,有效实现了新型特色农机装备应用的突破。

 

新材料

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新材料是浙江省三大科创高地之一,也是宁波市发展的重点战略新兴产业, 2020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4.6亿元,占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的30.3%,其中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规上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944亿元、860.2亿元、162.5亿元和97.9亿元,产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发展态势良好。宁波市政府相继发布《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宁波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目标“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10大新材料,打造5大新材料产业链,到2025年产值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级。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截至2020年底,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143家,规上工业总产值206.1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年投入研发总费用同比增长19.7%。从医药制造领域看,全市拥有规上企业50家,常年正常生产的品种135个(有药品文号),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76个,已形成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及饮片,以及医用氧、药用胶囊的产业体系,化学药、生物疫苗领域优势突出。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看,我市拥有企业总数435家(有生产许可证的归类企业),在体外诊断试剂、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光学仪器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浙江阿思科力生物科技致力于NK细胞药物及健康产品的研发,已开发了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产品,荣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2022年5月7日 13:5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