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0574-87816977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专家观点 | 经济活动的地表空间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江厦智库    观点    专家观点 | 经济活动的地表空间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地表空间区域分析(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占用形态论、区位分布论、组合区划论、市场运行论和政府调控论等五大分析,并形成“33255”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点线面”三大占用形态、三个分布区位论、纵向分层横向分区组合区域论、五大市场运行规律、以及五项政府调控论)。

一、占用形态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地表空间区域“点线面”占用形态的分析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地表空间区域占用形态论,是指将地表空间区域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要素,来分析人类经济活动对这一宝贵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方法和利用途径的探索研究方法。从理论上看,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地表空间区域资源的占用行为和方式,事实上包括一切自然的、人文的和社会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对地表空间区域资源的占用,都符合这样的一般性数理分析方法。即任何平面几何占用方式,在形态上有且只有“点线面”三个基本形态要素,这是一般性数理分析遵循的基本的共同规律。所谓“点”可以代表一座山峰、一个入海河口或一座城乡居民点等等;所谓“线”是“点”的延伸,在地表空间区域占用分析中,可以代表一条山脊(或山脉)、一条河流或一条交通线路等等;所谓“面”则是“线”的扩展,在地表空间区域占用分析中,可以代表一片山地、一个流域或一块农田(或草原林地)等等。

就人类经济活动而言,其对地表空间区域资源的“点线面”占用形态,也基本符合一般数量分析方法对平面几何空间的“点线面”通用分析原理,完全可以直接应用这一方法和原理来分析。也就是说,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表空间区域的占用形态有且只有“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其中:“点”是指城乡居民点体系,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占地球表面面积很小,仅为3%左右,但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财富;“线”是指连接各“点”之间的交通连接线路,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框架,所占地表面积也很小,仅为1%左右,但起着不可替代的空间市场整合一体化的作用;“面”是指块状的农田和生态用地(包括一切未利用土地),是经济活动物质和能源原料来源的基础,所占地表面积很大,为95%以上。

二、区位分布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的区位条件和组合规律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区位分布论,是指其“点线面”三种基本占用形态在地表空间区域上的区位选择和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杜伦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莱斯泰勒的城镇区位论。事实上,经济活动的“点线面”三种占用形态在地表空间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件的,即要满足一定的自然人文的区位条件;也是有规律的,其中基本一条就是“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结构模式。经济活动“点线面”占用形态要素具体分布特点如下。

 (一)“点”状的城乡区域经济在空间区域上的区位分布分析

主要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有规律的集散分布状态,构成城乡居民点体系,主要具体特点有分布于地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带、主要分布平原地区并与耕地农田分布(著名城镇地理学家R.W.艾默生曾说过,让河流随意泛滥,城镇将在其两岸边形成和发展)、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主要分布于沿海近200公里的范围之内、以市场影响力为依据按人口规模形成多层次以大带小的等级分布格局(是城乡居民点体系分布最为重要内在原因和特点)等等。

(二)“线”状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将所有城乡居民点用线性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城乡区域经济框架体系,其分布特点是“线性直角三角形”为基本连接方式、按多层次城乡居民点体系构建多层次交通网络连接框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密度与城乡居民点体系一致、城乡居民点之间的交通体系与城镇内部交通网络体系有机衔接在一起(城镇内部交通网络是将城镇建筑连接起来,主要遵循的是“四方网格状”交通线路模式)等。

(三)“面”状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形成自然地理空间的基本底色,农田构成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表空间区域的最初占用方式,也是最基本的占用方式,其分布特点决定了人口和城乡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温带和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河流平原盆地丘陵地区、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等等,至于草原森林和其它生态用地则随陆地分布而分布(海洋是另外的自然生态系统)。

三、组合区划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的组合分区分析

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的组合区划论,是指其“点线面”三种基本占用形态在地表空间上缺一不可地有机组合形成的县域、地市(域)、省区和国域(乃至洲域和全球域)等分层分区区域体系,即城乡区域经济体系(或经济地理空间分层分区区划体系),研究“点线面”纵向组合分层的空间尺度大小的理论依据以及横向组合分区的“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结构方式和规律。一般认为,经济活动的“点线面”三种基本占用形态,各自本身都具有等次级别的划分和大小规模的区别,这是其组合分层分区的客观依据。从功能分层来看,“点线面”三者缺一不可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类区域,并以城乡居民点影响力大小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分工协作和市场一体化的目的要求、并考虑到一系列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要素及界限要素,来划分为不同规模大小的多层次的不同功能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以组合形成既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又能有效整合各地区市场竞争力优势的统分有机结合的从县域、地市(域)、省域,到国域(以及州域、跨州域和全球域等)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来。从聚集分区来看,在不同层次的区域中,地表空间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条件,其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工所形成的产业结构特点、规模大小、市场影响力大小也是不同的,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在产业分工结构、经济总量和腹地影响力也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同层次空间区域内的分工区块的划分,如县域经济内的农业县、牧业县以及制造业县等不同类型的县域;地市(域)内的资源型地市、制造业型地市以及商贸型地市等类型;省域和地带也是如此,只是随着区域规模和层次越高,分工差异和特点越不明显(到全球域经济就无所谓分工差异了)。

另外,从更加根本的空间区域数理学原理的角度看,“点线面”空间区域组合区划原因和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空间是连续的和无限可分的(包括分层和分区),只有划分为有限的具有一定的纵向分层层次和横向分区范围的分层分区区域,才能加以研究;二是区域划分可以任意为之,即可以以任何目标划分任意区域,但只有按照一定的空间现象的分异规律与理由划分的区域才有意义,一般划原因和目的包括地表空间数理区域划分(如经纬度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区域划分(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五大地形类型区、中国的三大地形台阶区等,目前自然区域经济分析已经成为热点,反映了区域经济分析的多元化和深化,也是对以往过度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一种反思)、人文地理特点区域划分(如民族人口区划、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文化差异区划等)。关于空间区划的尺度和体系,一般认为,数理、自然和人文等不同角度对地表空间区域的区划,有大中小微等若干区域范围尺度大小层次,各大小尺度区划的区域层次,反映了各层次区域区划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空间区域区划体系。以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划体系为例,来加以说明与论述。区域经济体系,可以大体上分为大中小微四个空间尺度的层次体系,其中大尺度空间区域经济体系;中尺度;小尺度;微尺度,指厂商与客户的空间区位选择体系。

四、市场运行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市场机制运行机理和规律分析(有效的市场)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形成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在现代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其正常运行主要包括城乡区域分工协作、空间市场一体化、均衡价格与市场出清状态的形成等内容。

(一)城乡区域分工协作

事实上,经济活动的分工(包括职业分工、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并不需要更多的外部因素的解释和提供理由,分工出效益、分工减轻劳动强度、分工导致技术进步等等理由就足够了;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些外部的要素也会进一步帮助或有利于分工效益的实现,人们自然是不会拒绝这样的契合和好处的,同时还会有力地加以利用,以便获得分工协作带来的更大的好处;其中,来自不同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区域分工就是如此。因此,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上的分工协作往往较好地借助了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差异,以充分发挥各空间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较为符合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空间区域分工协作体系。一般说来,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上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包括其“点线面”三种占用形式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多层次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就经济活动的“点线面”占用形态的分工协作而言,主要包括“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本身就是空间区域分工协作的结果,也是经济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分工协作行为特征,需要加以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另外,“点线面”各形态本身也各自遵循着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原理,形成了有序的复杂的分工协作运行体系,保证了经济活动按照现代化市场运行规律在地表空间区域上有序展开(具体分工协作关系,见后续章节的论述)。

(二)空间市场一体化

众所周知,城乡区域分工协作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要实现分工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就需要空间市场的一体化,因此分工协作与市场一体化本质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多层次城乡区域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镇群为中心的,按人口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小形成的多层次城乡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各层次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承担着分工协作任务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同时各层次城乡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并且都需要被整合到更高一级的空间区域层次上去,由此也就产生了空间区域一体化的要求,这也是多层地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总之,多层次城乡区域经济体系的分工合作和空间市场一体化,就是城乡区域经济体系运行机制的两大基本内容。

(三)均衡价格与市场出清状态的形成

所谓均衡价格与市场出清状态的形成,是指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和产品服务市场上,供需双方通过自由的贸易交换,形成了空间市场一体化的均衡价格,并达到实现了要素市场没有失业、产品服务市场没有过度积压库存现象的均衡状态。对城乡区域经济而言,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了空间区域上的供需均衡发展。

五、政府调控论——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上展开的政府监管与调控分析(有为的政府)

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上展开的构成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其发展遵循着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然而其正常运行需要政府的有效的监管和必要的调控。政府对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上展开的调控主要包括监管与调控机构、监管与调控内容与程序、监管与调控手段、监管与调控效果等。相对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企业微观企业经济运行而言,城乡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监管需求更大更迫切(因为城乡区域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明显和严重);同时,城乡区域经济运行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失灵现象(包括政府监管和干预失灵现象),需要政府建立有力有为的调控机制,以确保城乡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

(一)政府监管与调控的组织机构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对城乡区域经济监管与调控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各有关部委均设有管理地方有关事务的专门司局,以及国家设立的城乡区域经济专门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如发改委设立的地区司、地区振兴司等;地方政府对城乡区域经济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职责是招商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等。地方政府对城乡区域经济监管与调控组织机构,事实上任何国家从空间区域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体系建立上行使国土空间主权所有的形式之一就是国家行政区划的划分,我国现行的是省、市和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方案体系,这是我国城乡区域经济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从监管和调控职责上看,地方政府是城乡区域经济监管与调控的直接机构,负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监督管理、提供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统计地方经济成效等等的职责。

(二)监管与调控目的内容。

政府对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展开有着多方面的干预和作用,除了以上城乡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外,还主要包括空间区域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规定(依国情和社会制度而定的)、空间区域行政区划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城乡区域经济国内外周期循环的运行管理体制和律法体系、以及经济宏观调控在城乡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执行和落实(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总之,政府对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上展开的干预与管理,总的目的在于为城乡区域经济运行提供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并有效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均衡和有增长的发展,这政府从需要宏观、中观和微观有效干预与有为管理。在学理上属于区域政策研究范畴。

从空间区域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规定(依国情和社会制度而定的)来看。各国的国土空间资源在主权上都属于国家所有(表现为国家政府可以对其征收各种税收),中国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土地的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基本形式,而土地使用权可以为政府和社会各类主体(包括企业法人、个人、团体等)支配使用;只是我国的两类土地所有制还规定了各自的土地使用性质,即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不能用于建设用地,只有国有土地才能应用建设用地,因此如果要将农村土地用于建设,就需要改变土地的所有制性质;目前,对集体土地能否直接用于建设用地尚存在争议,也存在着各种改革的动议,究竟如何改,人们正拭目以待。这里提出一个建议,即将所有土地都收归国有,国家行使土地的国家主权所有,同时保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国家也对其行使土地的国家主权所有),并将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彻底放开,在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土地使用性质规划的约束条件下,让市场去决定土地使用权的配置,以更有效地配置好宝贵的土地资源,促进我国城乡区域经济更加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宏观调控在城乡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执行和落实来看,城乡区域经济从选址、布局、分工协作、市场一体化、差距调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因此,相对经济的产业发展而言,城乡区域经济更需要政府的有力干预才能获得较好的解决。政府对差距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干预已见前述,这里着重谈谈政府对城乡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干预。一是城乡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经济衰退都是从局部地区开始的,如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从美国纽约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开始的。二是城乡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消除和减小城乡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确保城乡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与缩小城乡区域经济水平差距的协调发展目的有所不同),以保证城乡区域经济不会发生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三是城乡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将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对幅员辽阔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我国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优势。

(三)监管与调控的程序手段

程序包括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城乡区域经济国内外周期循环的运行管理体制和律法体系来看,包括城乡区域经济主体的设立、运行和退出完整的生命周期链。从企业准入选址看,包括企业准入管理、企业选址管理和企业工商行政管理等;运行看,包括企业外部经营和内部管理,如生产要素的获取、原材料外购、生产过程管理、产品宣传广告与销售等等;破产退出的制度安排来看,主要包括债权的确认、职工重新安置、债务偿还安排、破产保护政策落实等。

手段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和统计等,以及直接的行政等手段。

(四)监管与调控效果

从城乡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看,包括城乡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均衡,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增速相对较快,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增速相对较慢的聚焦性均衡增长格局;城乡区域人均GDP水平格局的协调,即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差距呈现出从相对差距缩小,到绝对差距也缩小,并控制在社会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各国根据具体的国情都制定了各自的阶段性的城乡、区域和行业收入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控制目标);城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生态保护和改善目标、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以及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防控目标等,一般都是用实际观察值与目标值对比分析监管与调控效果。

 

2022年4月15日 09:5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