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0574-87816977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智库简报 | 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分析研究

江厦智库    研究    智库简报 | 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分析研究

秉承“科学、开放、智慧、实证”的科研原则,江厦智库充分发挥民间智库资源优势,集聚300多位专家,5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0多家投融资机构,以“咨询+资本”、“企业合伙人+专家合伙人”双重模式,致力于建设思想转化、科技转化为导向,有竞争力、有价值的战略思想库。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产业,尤其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市场广阔,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的海洋产业符合新兴产业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海洋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保持稳定,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9%以上。今年上半年,海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宁波拥有独特的港口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890亿元,同比增长30.7%。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约18%。

 

一、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

宁波先民创造了拥有七千多年历史了河姆渡文化,宁波的每一步发展与大海紧密相连,宁波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埠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宁波伴海而生、依港而兴。

2017年6月,宁波从全国13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2018年《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将“拥江-揽湖-滨海”的统筹全域发展新战略提到重要高度。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全国14个城市获批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顺利入选。

2020年3月浙江《2020年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出炉,明确由宁波启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建设。

2021年宁波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力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其近景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格局地位,海洋经济实力迈入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强港基本建成。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较2025年翻一番;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和引导力卓越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宁波海洋经济建设的优势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宁波、大连、舟山7座城市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面对这么多竞争对手,宁波海洋经济建设及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优势在哪里?

地理优势:宁波,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管辖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约占全省24%;海岛614个,约占全省14%。宁波港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可连接天津、上海、深圳、厦门等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海运等覆盖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另外自然地理方面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km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

港口运输优势:坐拥全球第一大港,早在2017年,宁波舟山港的年货物吞吐量就已经突破了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如今,宁波舟山港已是中国主要的大宗商品转运基地,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今年又成功开行晋浙海铁联运班列,搭建西安国际港—宁波舟山港陆海联运大通道,并加密渝甬、蓉甬等多条班列。截至目前,宁波舟山港已开通19条海铁联运班列,业务辐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个地级市。

拥有港口区位、海岛岸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旅游五大基础优势。

海洋资源优势:宁波地区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规模化开发。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宁波的岛主要集中在象山、宁海、北仑等地区。岛屿靠近东海和舟山渔场,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另外,宁波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居全省之首。宁波滩涂资源围垦开发条件优良。同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量约为1千亿桶,开发前景巨大。宁波海洋旅游资源优越,基本形成以象山港—石浦港—三门湾为核心的特色滨海旅游带,还拥有韭山列岛、渔山列岛2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象山花岙岛、渔山列岛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

人文优势:“宁波帮”是宁波的金字招牌,被誉为晚清四大商帮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帮为推动宁波城市定位和发展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力量,宁波计划单列、宁波港口开发、宁波大学建设、宁波栎社机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宁波城市跃升发展的重要支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宁波投资的“宁波帮”企业有8000余家,总投资490多亿美元,占全市累计使用外资的50%,两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大会邀请近2000人次,签约总投资3300多亿元。近年来,宁波引进全职海内外院士19名,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第2位,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累计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69家、院士工作站147家,市“3315人才”累计创办企业345家。

▼第一届“宁波帮·帮宁波”大会项目签约▼

▼第二届“宁波帮·帮宁波”大会项目签约▼

产业优势:

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在象山、奉化等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89家,2020年海工装备及船舶工业产值115亿元,超过规划目标30%以上。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立海洋药物联合研发中心,焦油捕获剂、微乳化浓缩鱼油饮品等正式投产上市。

海洋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建成国内最大风电铸件生产基地,新材料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9家,形成了以中化国际为代表的海洋防污防腐材料、特种膜制造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基地,2020年海洋新材料产业产值26.9亿元

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产业链向纵深拓展,海岛民宿酒店、沙滩运动竞技、影视文化产业等蓬勃发展。海洋渔业加快转型升级,2020年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产值159亿元,超过规划目标值69%。

创新优势:为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近年来,宁波先后引进培育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宁波海洋研究院等一批涉海科研院所。推进海洋领域“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建设,数十家涉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及应用能力增强。新增公共服务平台11个,新增产品112项,新增授权专利237项,新增行业及以上标准24项。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工建设,并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浙大宁波研究院已引进海洋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一批优秀科研团队。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组建海洋复合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成形装备、金属粉末制备装备等尖端创新团队。

 

三、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不足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宁波的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支撑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

1、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比较滞后。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匹配,海洋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如,宁波的海洋服务业,虽然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总体仍呈现“小、散、弱”的发展格局。全市海洋服务业企业规模整体偏小,规模大、功能全的行业龙头企业相对匮乏。企业集聚发展缓慢,全市海洋服务业企业分布较散,行业特色集聚区相对缺少。企业竞争力弱,多数海洋服务业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服务功能,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专业化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弱。

2、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海洋经济科技贡献率在50%以下,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如航运物流基本停留在码头装卸、仓储运输、货物代理业务等劳动密集型领域,高附加值的港航金融、保险、保税油等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信息服务能力较弱,缺少权威的国际航运专业咨询和研究机构,专业性海事法律和仲裁、海事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另外如,海洋渔业,大多数海洋企业与渔民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型模式,捕捞方式、捕捞工具落后且公司化程度低。

3、海岛资源开发不足。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渐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外来人口对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加速了资源的退化,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和研究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4、近海海域水质污染,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许多海域如北仑港、镇海港附近海域由于发达的运输业,船舶进出频繁、货物吞吐量大,从而形成了燃油污染,影响了鱼类的生存;部分近海海域漂浮的生活垃圾形成了一座座垃圾岛,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海洋景观,也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还有部分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存在乱丢垃圾、破坏海洋景观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以及海洋旅游和谐,最终会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5、陆地开发与海洋发展的统筹亟待加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面临挑战,任务繁重。

 

四、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强海洋态保护。

加快推进宁波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制定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规划,积极建设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扩大海洋保护区的规模,增加省级和市级保护区的数量,以点带面,高效推动海洋生态修复工作。拓展生态补偿范围,将湿地、海洋、海岛、河流水质、空气质量等纳入生态补偿领域,开展象山港、三门湾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试点。建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针对不同生态损害类型,确立生态环境修复目标。探索市场化治理修复模式,积极引进海洋生态修复企业。简化行政审批,扶持专业化的海洋环保组织的发展。

2、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产业、海水综合利用及深海开发类技术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工程辅助船舶制造产业,节能环保船舶。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海洋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海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引进培育一批海洋产业重点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3、培育海洋服务业。创新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理念,把现代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商贸服务业、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核两翼八区”的港湾型旅游发展格局,完善海洋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梅山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和港口条件,以大容量港口物流为支撑,进一步提升大宗商品交易功能,以专业市场为发展方向,巩固发展现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进一步聚焦进口汽车、天然橡胶、有色金属、固体化工、医疗器械等五大特色商品贸易方向,并积极拓展高端生产资料和高端消费品进口,做大贸易规模。

4、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突破发展海洋养殖业,深化海产品精深加工。要注重人才培育、科技投入、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扶持,使海洋渔业向高质化、精深化、规模化方向持续发力。

5、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本土海洋龙头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以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为纽带,积极开展同业兼并、重组和联合,充分发挥品牌、研发等综合优势,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引进国内外海洋龙头企业,对来宁波投资的海洋材料、海洋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企业,提供配套资金。

6、加大海洋科研的投入力度,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海洋经济重大科研平台,开展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攻关。强化与国家海洋局及国内外知名高校战略合作,将宁波塑造成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以及海洋新兴技术产业聚集区域。以宁波大学、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单位为支撑,统筹资源,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领军能力的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2021年11月19日 10:45
浏览量:0